在廣袤的鄉村與快速發展的城鎮之間,土地糾紛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轉型期的復雜矛盾與人性深處的糾葛。圍繞土地產生的糾紛,往往也是農村家庭矛盾的重要源頭。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今日說法》欄目推出的特別策劃《邊疆法庭》熱播,在四個邊疆地區法院所審理的案件中,有多個案件都涉及土地糾紛,案件的原、被告雙方既有親兄妹,也有堂兄弟,還有同村的遠親。當土地糾紛發生在親人之間時,更是增添了一份復雜與沉重??少F的是,在節目涉及的土地糾紛案件中,法官們并沒有簡單地一判了之,而是全面了解糾紛的來龍去脈,撥云見日地把握當事人真實訴求,最終都促成了雙方握手言和,實質性解決了矛盾糾紛。
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城鄉人口流動、父輩長輩年事已高、老人的贍養歸屬等問題的出現,農村地區原本清晰的土地權屬變得模糊,親人之間的糾紛與隔閡逐步增多。對法官來說,這類案件不只是簡單的法律較量,更是對如何重塑親情關系,維護鄉村和諧的重大考驗。
節目中的法官,始終秉持著“情法并重”的原則,既嚴格依法辦事,又充分考慮雙方的情感需求。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人民法院江平人民法庭法官馮建華運用“八步調解法”,通過耐心傾聽、細致詢問、深入調查等方式,結合專業的法律知識和豐富的調解經驗,從情、理、法多個角度對兄妹進行耐心勸解和疏導,最終雙方冰釋前嫌。云南省富源縣人民法院黃泥河中心法庭法官陳夏寬則通過他工作17年來摸索總結出的親情化怨法、案例導引法等“十心二十法”調解方法,讓當事人認識到了珍貴的兄弟情遠比一塊爭議土地承載得更多,土地糾紛得以圓滿化解,在維護法律尊嚴的同時,更修復了珍貴的親情紐帶。
法官的成功調解,既避免了漫長的訴訟程序和更高的訴訟成本,同時減輕了雙方的心理壓力和社會負擔,也紓解了親人之間的家庭矛盾。調解過程中傳遞出的法治與人文精神,對于提升公眾的法治意識、促進基層社會治理亦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親情是維系家庭美滿的重要依托。在面對親人之間的土地糾紛案件時,無論是法官還是當事雙方,不妨以更加理性和寬容的態度去看待彼此的差異和分歧,在以法律為準繩定分止爭的同時,也要換位思考充分考慮雙方的情感和需求,在法律的框架內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讓親情成為共同前進的堅實后盾。(呂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