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病毒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已經在高墻內外持續很長時間了。作為全省唯一一家監獄中心醫院——福建省建新醫院的所有醫務人員,他們在這場戰“疫”中所經歷的一切,都被熟悉的同事、親屬默默記錄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離家超過42天甚至更多,無畏前行,堅守崗位,演繹著監獄人民警察的硬核戰斗。
“作為醫生我們也害怕,但不能退縮!”
盡管還有4個月就退休了,但特檢科B超室的艾琳在2月11日接到AB崗輪換執勤的通知后,還是義無反顧地趕到單位,與同事們一起開始封閉執勤。
疫情期間,艾琳主動擔當,臨時負責特檢科的日常管理工作,帶領科室三位男民警認真做好B超、CT、DR等各項醫療輔助檢查保障工作。
“我們不僅要對監獄內部的患者進行檢查和治療,還要接收一些原先在社會醫院治療其他疾病的病犯。也就是說,這些來自社會醫院的病犯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作為醫生我們也害怕,但不能退縮,只能穿好防護服,盡可能保護好自己。”
另一方面,艾琳服從安排加入醫院督察小組,參與醫院干職食堂就餐秩序的督察及就餐人員額前體溫測量,確保民警、職工分批就餐、分散就餐,保障就餐人員間距符合疫情要求。此外,她還接受了省監獄管理局安排為7個監獄基層單位214名民警的CT檢查體檢任務,不辭辛勞加班加點提前完成,得到了省局領導和基層單位的好評。
“雖然我們是封閉式管理,每天工作也很忙,但我們從來不覺得枯燥。稍微空閑的時候,我們都會一起散步、打乒乓球,還會組織包包子、包餃子,讓我們在工作后有一個很好的調節,還能改善伙食。”說起在抗疫期間發生的有趣的事,艾琳笑著回憶道。
從1992年至今,艾琳已經在建新醫院工作了28年。回憶起進入醫院的初衷,她說:“當時醫院剛成立不久,急需專業技術人員。得知這是一所面向監獄罪犯的醫院后,很多人不愿意去。我當時正在地方醫院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就覺得應該為國家貢獻一份力,所以主動申請到建新醫院工作。”
目前國內疫情形勢持續向好,許多一線醫護人員也終于有了些許休息的時間。“再過幾天我又要去醫院輪值了。”當被問到是否有休息計劃時,3月23日才結束1個月封閉執勤的艾琳笑著說:“我是建新大家庭中的一員,不管還有多久退休,我都會盡我所能,奉獻我所有。更何況在非常時期,反正疫情不退,我不退,站好最后一班崗。”
“誓不打贏不后退”,這群“95后”正悄悄長大
在建新醫院沖鋒“疫”線的隊伍中,有這樣一群“95后”,他們是新鮮血液,資歷雖淺,卻“初生牛犢不怕虎”;雖說是初次上陣,卻“誓不打贏不后退”,他們是這身藏藍無愧的接班人。
畢業于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監獄學專業的楊勇,今年才24歲。1月2日,他正式進入建新醫院管教中隊一中隊工作,2月16日開始參加封閉值勤,至今仍在戰斗中。
在封閉的50多天里,除了管理病犯、陪護送診、減刑假釋、建臺賬外,楊勇還要給病犯逐一做疫情期間的心理輔導。
病犯曾某腿腳長期不便,看同犯陸續都打了親情電話,心里很是著急,有好幾次偷偷抹眼淚。見此,楊勇趕緊開導安慰他,并解釋行動不便的病犯要等到最后打電話。末了,還找來輪椅陪他去打。
幾名湖北籍罪犯,疫情發生后非常擔心家里的情況,煩躁不安。楊勇見狀,經常找他們聊天,告訴他們家鄉疫情的相關近展,并逐一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讓他們放下包袱,安心治療改造。由于疫情期間的優異表現,楊勇還得到省監獄管理局的專項嘉獎。
接受采訪時,楊勇坦言自己是三代監獄人。外公是清流監獄退休民警,父母都在閩江監獄工作。疫情發生后,他和爸媽都參加了單位的封閉值勤,爸爸跟他一樣,至今在監區一線戰“疫”。
“很多人認為監獄警察是一份艱苦的職業,但我不這么認為。大一時,我就做好了心理準備,把它當成一份熱愛的事業來做。封閉的這段日子里,我沒有感到很累,反而覺得很有趣,可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病犯,我研究他們的心理活動。特別是幫助他們的時候,我很有成就感。”楊勇說。
封閉執勤的這段日子里,楊勇按照媽媽的囑咐,每天寫下抗疫日記,“我記錄每個值得回憶的瞬間,這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和楊勇一樣,今年1月剛進入建新醫院指揮中心工作的潘宇昕,負責日常的督察檢查、視頻管控、信息研判及夜間瞪眼工作。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潘宇昕這個職場“菜鳥”,和10多位“90后”甚至“95后”同事,迅速成長成建新醫院的生力軍。
潘宇昕說:“連續封閉執勤60多天所承擔的工作重任以及心理壓力,是對我們新入職民警的重大考驗,也是難得的一次人生歷練。我很感激這樣的經歷,讓我加速對監獄警察這個職業的認同與融入,這是一場集體的戰疫。”
每一通平安電話,都是一顆定心丸
非常時期,對于病犯來說,能與家人通一個電話、道一聲平安,成為2個多月來最期盼的事。
“我在這里很好,你們放心。我會好好改造,爭取早日與你們團聚!你們最近要少出門,必要時一定要戴口罩。”
“二姐,我們武漢的親戚都還好么?有沒有感染上病毒的,日常生活有沒有保障?一個也沒有感染,保障也都有!”
“爸的身體怎么樣了,記得堅持吃藥。讓媽農活少干點,腰疾老毛病要注意。”
每一通平安電話的背后,都是親屬的定心丸,也是病犯安心改造的強心劑。
兩個多月來,建新醫院管教大隊黨支部隔離不阻隔親情,封閉中不中斷溝通,合理利用病犯治療時間的空隙,組織230多名病犯撥打親情電話,每次時長5-15分鐘。
醫院親情電話室設在大隊部二樓,因場所建造時間較長,條件比較簡陋,沒有安裝電梯。部分病情危重、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的病犯,無法前往二樓撥打親情電話。管教民警請示院領導,本著特事特辦原則,為重癥監護病房連接一條電話線,讓危重病犯也享受疫情期間拔打親情電話的待遇。在這特殊的封閉管理時期,實現親情連線,有效緩解了病犯的緊張情緒。
拔打完親情電話的鄒某滿含熱淚地說:“真沒有想到呀,我身患絕癥,總以為被世界拋棄了,這次醫院想得真周到,處處為我們這些病人考慮,也許這是我最后一次“臨終交流”。
閉門不閉診,自制特殊“營養液”
疫情防控期間,建新醫院本著“閉門不閉診”的理念,一手抓疫情防控,成立臨時隔離觀察區,收治各監獄單位送診的各類病犯;一手抓診療保障工作,積極創新,研制搭配“營養膳食”,有效解決危重病犯“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得到了病犯的一致好評。
2月,醫院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深入病區一線,收到多數無法正常飲食病犯的反映:醫院平時提供了米湯、面湯、稀飯、細面等流汁、半流汁營養飲食,每周還可以自選訂制3次以上的營養餐,可是對病情康復來說還是比較慢。
臨床醫生也反映,目前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無法進食普通飲食的情形,如外科手術后、腦梗、腦溢血、心梗、肝硬化等疾病需插鼻飼管的情形;部分特殊病犯如精神異常、生活不能自理等需插鼻飼管的情形;二是罪犯食堂提供的流汁、半流汁品種不多,營養飲食不均衡;三是過去臨床上采用營養支持治療,但是營養液費用較高。
針對以上情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萌發“何不購買破壁機,自制營養液”的想法。想到就行動!醫院立即協調罪犯食堂購置兩臺全自動加熱破壁機。破壁機使用前,監內領導再次召集臨床醫療科室,就如何分病種科學制定“營養處方”進行了探討,根據各種不同病癥合理制定食材處方。利用住院病犯每人每天應得份額的普食食材,如:米、蔬菜、肉類,進行粉碎成米糊狀煮熟,加入調味劑。根據病種計算卡路里量選擇食材粉碎后,結合病情特點加入相應的調味劑。以上米糊狀食物,可自行飲食的直接食用,不能自行飲食的通過鼻飼管喂食。
3月6日試行以來,醫院自行制定“營養液”,傳染科中隊負責食堂的責任民警安萬煜按照臨床科室開具的“營養處方”,反復研究調制食材,認真做好登記,每調試一道處方后及時提供給病犯試吃。廣泛征求收集病犯和臨床科室醫生的意見建議,制定改進措施,為下一步科學合理制作食材提供技術資料。
兩臺破壁機每餐能為18名病犯提供營養液,改善過去無法正常飲食危重病犯的涉入食物質量,提高了此類病犯營養,大大降低了醫療費用,解決了之前使用高價營養液支持治療的問題,此舉也得到病犯的廣泛好評。(謝偉英 李子涵 黃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