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頭市金平區竟長社區的老榕樹下,不時傳來歡聲笑語,鄰里街坊其樂融融。記者走訪了解到,這是汕頭市公安局金平分局大華派出所轄內社區,近年來,隨著派出所警務改革、綜合治理各項工作扎實深入推進,轄區更加祥和有序、群眾更加安居樂業,老城區煥發著新生機。
在汕頭這塊土地上,大華派出所已經矗立了70余年,歷經風雨,守住一方平安。小到轄區居民間的磕磕碰碰、大到打得不可開交,大華派出所總結出“四項聯動”機制,專為市民解決各類矛盾糾紛。自從該機制推行以來,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678起。
近幾年,大華派出所先后獲評全省“楓橋式公安派出所”“五星公安派出所”等榮譽稱號。這背后少不了幾代民警們的堅守付出,在老民警的“傳幫帶”下,如今更多年輕人成為大華派出所的頂梁柱,接過新一代的責任。
榕樹下的平安
“陳同志你來啦!”“陳同志好!”“陳同志進來食茶!”
無論何時走進管轄的社區,大華派出所社區警務隊副中隊長陳兆連總能受到居民的熱情招呼。2012年,陳兆連被調到大華派出所工作,用10余年光陰見證、參與大華派出所的發展。
陳兆連與其轄區居民交談。
1952年2月,派出所正式成立,肩負起守護一方民眾的職責,至2022年8月,由原“崎碌派出所”正式更名為“大華派出所”。大華派出所位于汕頭市中心,其轄區更是市政機關、多家市級醫療機構等重點單位的所在地。目前,大華派出所在崗民警有34名,輔警22名。
“相較于其他派出所,大華派出所的安保任務會重一點。”大華派出所教導員黃光輝介紹,為了更好守護平安,在大華派出所借助智慧科技賦能,建成作戰平臺,實行AR實景指揮調度和警力精準投放。通過一塊電子屏,民警就能直觀地了解到轄區各街道的實時情況。
“我們轄區有個特點,警情主要集中在盜‘摩電’、電詐。通過科技賦能,追蹤盜‘摩電’的犯罪嫌疑人就更加精準快速,今年來20余起案件接連告破,有力打擊了盜竊‘摩電’犯罪。”大華派出所副所長鄭翔勻告訴南都記者。
8月18日,一輛停放在農業銀行門口的摩托車被盜。18時許,大華派出所接到報警,值班民警立即前往現場處置。同一時間,作戰平臺民警遠程排查案發地點周邊情況,標記嫌疑人逃跑路線,指揮出警民警沿途追捕。19時許,涉嫌盜竊嫌疑人落網,繳獲被盜摩托車一部。
平安同樣深入大華派出所轄內的12個社區,陳兆連正是負責竟長社區的民警。這是一片老城區,老年人居多。社區內最顯眼的是一棵長得分外茂盛的大榕樹,在此居住了四五年的宋女士回憶,大清早從菜市場回來后或傍晚稍微涼快之時,老人家們總喜歡坐在這棵大樹下閑聊。
然而,幾年前,隨著城市發展東移,轄區原住人口外遷,一些無業人員混入社區,榕樹下漸漸失去了昔日的平靜。宋女士回憶道:“那時,常有一些人在這里聚集、喝酒,這里一堆人,那里一堆人,非常雜亂,喝酒后還容易鬧事。我們都不敢隨便出門,晚上更是吵得睡不好覺。”
2017年,陳兆連從辦案轉向社區工作,初到竟長社區時看著越發冷清的街道小巷,決心改變這種面貌。“發現這些人員有違法犯罪苗頭后,我們先是教育批評、責令其改正。如果對方已經有違法犯罪行為,我們就依法辦事,該怎么處罰就怎么處罰。遇到屢教不改的,我們會用案例去教育引導,讓他們明白不法行為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會有什么影響。其中有些人,在我們的勸說幫助下也不再混日子,而是去打工、送外賣什么的,靠自己勞動謀生。漸漸的,風氣就扭轉了。”
在此居住了30余年的張先生在榕樹旁開了一家修車鋪,也旁觀了發生在榕樹下的警民故事。歷時3年半的整治,張先生清晰地感受到“現在的榕樹下成了這里的一道風景”。
他感慨:“那些不守規矩的人看到他都懼怕,我們老百姓看到他,卻覺得很親切,會說‘馬上來喝茶’。”
“四項聯動”化解矛盾
“我們每天的接警量大概是8宗左右,其中是案件類的大概有2宗左右。”黃光輝介紹,大華派出所更多警情是處理矛盾化解,有時是家長里短中不可避免的爭執,有時嚴重到打架。但“服務群眾無小事”,一接到這些警情,大華派出所就會馬上出警,“能夠現場幫他們化解的就及時化解,實在不行的就帶來派出所進行調解”。
為做到“矛盾不上交”,大華派出所總結出一套多元化開展矛盾糾紛化解的機制:“警民聯動”“警醫聯動”“警政聯動”“警社聯動”的“四項聯動”機制。在該機制的靈活運作下,民警深入社區一線,協調律師協會、社會團體和人民調解組織等,多次將“死理”盤活成解決方案。
“四項聯動”機制推行以來,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678起,涉及公安工作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在95%以上。
做好調解也是陳兆連的日常“功課”。起初,不懂潮汕話的陳兆連在調解中難以與當地居民深入溝通,“我們這個轄區是老城區,老人家多,最大的障礙是多數老人家不會說普通話,有的甚至連聽都不會聽。因為語言不通,有時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完成調解工作。”
但陳兆連自有妙招——說幾句潮汕普通話加上比劃手部動作,再請當地人幫忙“翻譯”。雖然語言不相通,陳兆連總是能換位思考,將群眾當作自己家人來看待,將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解決,這種深情投入、心貼心的態度,令他和群眾心靈總是能夠息息相通。來汕頭十數年后,陳兆連雖然仍然說不好潮汕話,卻成了居民們心中的自家人,取得了居民們深深的信賴。
84歲的彭奶奶就分外信任陳兆連。彭奶奶原先居住的房子屬于危房,急需拆遷。但倔強的老人不愿簽字撤離,社區居委多次勸說無果。“后來我跟老人家聊了兩句,雖然我還是只會講普通話,但老人家就是能理解我的意思,很快就同意簽字了。”
面對南都記者采訪,樸實的老人家不知該用什么字眼來夸贊陳兆連,她不斷重復著“陳同志好,陳同志好”,這句話也是她為數不多學會的普通話之一。
幾代警察的傳承堅守
大華派出所門前坐落著彬園警史館,該館以近4萬字文字和200余幅珍貴圖片再現了汕頭開埠以來的警政演變,而來此處參觀學習也是年輕民警們入職大華派出所后的必修課。28歲的陳煥帆仍然記得,2019年他步入警史館時,厚重的歷史給他所帶來的思考。
“當時對警察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派出所工作沒有那么多緊張激烈的案件,更多的是服務群眾,維護社會治安。”陳煥帆說。
回憶起第一次出警時的心情,陳煥帆表示,“雖然比較忐忑,但看見蘇哥維持現場秩序的身影,就覺得心安和向往。”
陳煥帆口中的“蘇哥”,正是大華派出所社區警務隊的老民警蘇成友。他曾被評為2021年廣東省“嶺南百佳社區民警”。蘇成友告訴南都記者:“再有兩三年我就要退休了,我要把社區工作的經驗和技巧傳授給年輕人”。
2005年,蘇成友就來到了大華派出所,2017年接手社區工作。“社區工作真的是用時間喂出來的。”蘇成友感慨。
時間久了,蘇成友成了讓社區居民信任的人,大家漸漸形成一個共識——有困難找蘇警官。
蘇成友今年58歲了,但他告訴南都記者:“我跟80后、90后,乃至00后都可以交流。”面對一些處于“叛逆期”的00后,束手無策的家長們總是找到蘇成友,希望他能做好孩子們的思想教育工作。溝通得多了,蘇成友總結出一條經驗,那就是脫下制服穿上便衣,以平等的角度與其溝通。
對于更年長者,蘇成友便送上無微不至的關懷。蘇成友向南都記者細數到,他負責的社區內,有52名80歲至89歲的老人、25名90歲以上的老人。
這其中,85歲的蘇奶奶是最讓他牽掛于心的人之一。“蘇奶奶和86歲的丈夫住在2樓,兩個人腿腳不便。我一個月最少會去看望他們一次。”他回憶,每次看望時,老人家都用繩子把鑰匙從樓上遞下來。“社區里有很多獨居的老人家,他們留戀這個地方,不想走。我只能多盡責任,多去探望。”
民警將行動不便的老人攙扶回家。
徐女士也是蘇成友負責轄區內的居民,空閑時,她會協助民警開展巡查工作。去年春節,徐女士跟著蘇成友入戶巡查,對象正是蘇奶奶。
“他們非常喜歡蘇警官,一直叫他常去坐坐。”徐女士回憶,面對蘇警官的關懷,老人也會袒露心聲。遠在異地的女兒是蘇奶奶的一道心坎,平日里難以看到女兒,因此老人總會讓蘇警官幫忙聯系女兒。
“我們帶點小手禮給老人家,他們都會高興得不得了。”蘇成友有副“軟心腸”,每當遇到有困難的家庭,他就經常上門慰問,帶去一些米面,偶爾還“順手”留下200元。
這也是最讓陳煥帆記憶深刻的:面對群眾,蘇成友總是能幫的盡量幫。公安工作職責以外,蘇成友也樂意做“多余”的事,例如聯系相關部門關心困難群體,幫助流浪漢返回家鄉等。
愿做“多余”的事,也是大華派出所其他民警同樣擁有的質樸品質,他們從點滴細節入手服務民生,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在“蘇哥”的言傳身教下,陳煥帆從聽指揮的“小徒弟”,成長為老民警贊不絕口的“派出所主力”“辦案高手”。
如今,已能獨當一面的陳煥帆深刻體會到民警工作的不易,也漸漸接過了更重的擔子。“上個星期分局來了一條指令,我們馬上出警抓人,第二天凌晨就又接到一個警情。”他也感慨:“周一上班到周六回家,只回家待了8小時。”
“周六不打烊”
在汕頭,大華派出所是最先推行戶籍窗口“周六不打烊”工作模式的派出所之一。
8月19日,正值周六,大華派出所的戶籍室匆忙進來一位面露難色的男子。那天,大華派出所綜合指揮室副中隊長鐘少斌恰好值班。
鐘少斌回憶,該名男子要在周日遷移其父親的墳墓,需要到戶籍室辦理父子關系證明。走進派出所,他驚喜地發現,非工作日里,大華派出所的戶籍室仍在工作。
“一般是5個工作日會給回復。但因為他第二天就要用,群眾有急需,我們就盡快幫他辦好證明。”鐘少斌說。
辦理證明并非是一件簡單活兒。鐘少斌告訴南都記者,因為涉及到幾十年前的材料,而且又是紙質文件,查找起來費時費勁。管理檔案室的民警收到消息后,迅速趕往派出所。直至下班,3名值班民警仍在檔案室里查找資料。當天21時許,這張證明終于交到了市民手中。
“發自內心為市民解決急事,也不要求回報。他們說句謝謝,我們就會好開心。”鐘少斌說,“我潛意識里把市民看成親人朋友,每天工作就是在收獲開心”。
汕頭市海濱路臨近內海灣,是重要的濱海觀光道路。7月21日20時許,有市民發現有人漂浮在海面上并立即報警。3分鐘后,大華派出所社區警務隊中隊長李丹青便與同事趕到現場。
彼時,落水男子已漂離岸邊50余米。見狀不妙,李丹青來不及多想,褪去多余衣物、操起一塊浮板后就跳入水中。
民警們救起落水男子。
“當時正趕上退潮,淤泥最深的時候到了大腿中部。”深淺不一的淤泥里藏積著不少玻璃碎片,刮傷了李丹青的雙腿。海水浸泡后,疼痛加劇。然而,李丹青顧不上疼痛,用浮板托起落水者的頭部,一步步地將其推至岸邊。李丹青稱,“當時海灘是黑的,還好有輪渡經過幫忙打燈照明,我才能順著光的方向找到落水者。”
成功救起落水者后,李丹青表示:“當時沒有多想,一心想著救人,就直接沖過去了。”
多年來,大華派出所堅持“服務不缺位”,全力踐行“延時辦”“上門辦”“預約辦”“郵寄辦”等便民利民新舉措。此外,2022年以來,大華派出所共慰問轄區貧困家庭65戶、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45件、特事特辦解決入戶等實際問題2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