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陸游筆下的詩書城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的故里——四川眉山。千年文脈滋養著一方水土,這里的法治文化品牌也呈百花齊放之勢。
“浩然東坡”、“鐘鐘”普法、“愛源”未檢工作室、“警民文化大院”……從市縣到鄉鎮,從法院、檢察院到基層派出所,一個個用心用情打造的法治文化品牌,如一個個腳印記錄著三蘇故里法治文化的奮進歷程。
為進一步擴大法治宣傳教育覆蓋面,提升法治宣傳教育的影響力、法治文化傳播力,著力打造具有眉山本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眉山創設了多個各具特色的普法品牌,其中較為典型的當屬“浩然東坡”普法品牌和“鐘鐘”普法品牌。
打造特色普法品牌 讓法治文化更接地氣
浩然東坡
以“東坡”之名,把法律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品牌涵義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是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中膾炙人口的詩句。眉山法院“浩然東坡”普法品牌中的“浩然”二字正是來源于此。“浩然”也象征全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是法治精神的核心體現。“浩然東坡”將三蘇文化與法治文化相結合,展現法院開展普法工作弘揚社會浩然正氣的理念和目標。
眉山法院干警到鄉鎮集市開展“浩然東坡”普法宣傳活動
“如果有陌生號碼聯系您,讓您轉錢,一定不要相信。如果判斷不了真假,就來找我們。”這是近日眉山法院“浩然東坡”普法進鄉村活動的一幕。
幫老人守“養老錢”,給孩子播“法治種子”,為家庭筑“避風港”,“浩然東坡”普法品牌活動結合“進鄉村”和“進學校”普法要求,主要面向農村群眾和未成年人兩類普法重點群體,把法律送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兄妹繼承糾紛案、丈夫撞妻保險理賠案……這些接地氣的案例普法,每一次都能引起廣泛關注。我們的‘浩然東坡’普法進鄉村活動,以眉山法院‘一村一法官’工作和法治微電影微視頻進村入社巡回展播活動為載體,這種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普法效果事半功倍。”眉山中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浩然東坡”法治文化品牌自2023年創立至今,已開展法治宣傳活動上百場,普法話題點擊過億次。
“浩然東坡”普法進學校活動,則以眉山法院法官任法治副校長工作和法院開放日活動為載體。眉山中院與眉山市教體局聯合,眉山兩級法院院長現場集中聘任為法治副校長,示范帶動全市法院119名業務能力精、普法經驗足、社會責任感強的法官,到129所學校擔任法治副校長。結合三蘇法治文化,構建適合各年齡段學生的分類化普法體系,結合校園霸凌、網絡安全、性侵害等社會關注熱點,開展模擬法庭、開學第一課、法院開放日等活動,在孩子心中種下“法治種子”。
“鐘鐘”普法
讓“鐘鐘”代言,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最前端
品牌涵義
鐘者,鐘祥鎮也;鐘者,法律鐘聲也……“鐘鐘”普法是仁壽縣司法局鐘祥司法所培育打造的法治品牌。鐘聲象征了警醒和喚醒,鐘聲悠揚,傳法治之音,可督促自改,可警醒他人。
鐘祥司法所開展“鐘鐘”聯合法治宣傳
“鐘祥鎮的各位農民工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鐘鐘!今天鐘鐘跟大家聊一聊《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相關規定……”這是“鐘鐘”普法工作人員的一個普法日常。作為基層司法所打造的法治品牌,“鐘鐘”普法的最大特色是普法接地氣,定位更精準。
院里院外、亭前竹下,“鐘鐘”普法在基層鄉村開展“院壩說法”130余場次;依托“大美仁壽”App等新媒體開辦“鐘鐘”普法特色欄目,緊跟群眾關切、社會熱點,推出“以案釋法”文案、動畫、短視頻等60期,實現精準普法。
不僅是“鐘鐘”普法,在鐘祥鎮還衍生出了“鐘鐘+”系列法治品牌。比如“鐘鐘+調解”、“鐘鐘+矯管”等。
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為目標,鐘祥司法所依托鎮“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聚焦片區毗鄰邊界矛盾糾紛,組織法律顧問、村組干部、“法律明白人”、“土專家”等,建立全縣首個區域性民間調解組織——“鐘鐘”調解隊,形成“請進來、迎上去、登門辦”矛盾糾紛化解“九字真經”工作法,成功化解了仁壽新勝七三二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股東退股糾紛、凍庫項目工亡賠償糾紛、富貴園1期項目排污水管破損糾紛等多起重大矛盾糾紛。近年來,鐘祥片區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均在99%以上,無一起“民轉刑”案件發生。
為切實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眉山法院、眉山檢察院立足自身職能,積極打造“愛源”未檢工作室、“法潤少年護航青春”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治宣傳品牌,形成了一套綜合性的法治宣傳教育新模式,用法治力量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探索護航成長新模式 讓法治教育更有溫度
“愛源”未檢工作室
以愛之源泉,護你周全
品牌涵義
“愛源”是青神縣特產“愛媛38號”柑橘的諧音。2017年6月,青神縣檢察院“愛源”未檢工作室掛牌成立。工作室主要由5名女性檢察干警組成,其工作主旨是“檢愛之源,護‘未’成長”。“愛源”二字突出了本地特色,又有愛之源泉之意,表達了青神縣檢察院將給予未成年人源源不斷的愛,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愛源”未檢工作室干警到青神中學校開展"杜絕校園欺凌守護校園安寧"法治宣講
今年3月,青神縣檢察院從北京捧回一個沉甸甸的榮譽——“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
青神縣檢察院何以成為全國先進?“這得益于我院打造的特色品牌——‘愛源’未檢品牌。”青神縣檢察院第一檢察部(未成年人檢察部)主任冉艷表示,以“愛源”未檢法治文化品牌為依托,該院將守護未成年人融入工作的細枝末節。
“此前一起案件至今令我記憶猶新。”冉艷回憶道,在辦理這起案件時,“愛源”未檢工作人員發現被害人的兩個兒子無人撫養,家中老人存在贍養問題。面對這種情形,“愛源”未檢工作室的干警們立即將情況上報檢察院,對3人進行司法救助,為被害人的兩個兒子及其母親發放救助金。同時將孤兒的線索移送至縣民政局,民政部門審核后,將其納入了事實無人撫養孤兒保障制度予以救助,每月發放基本生活補助1200元。
“以愛之源泉,護你周全”,截至目前,“愛源”未檢工作室已對10余名困境婦女兒童開展司法救助,發放救助金13萬余元,并對符合條件的困境兒童建議民政等部門開展社會救助。
近年來,“愛源”未檢工作室持續開展法治進校園、檢察開放日、家長學校等活動,先后對全縣41所學校3萬余名學生及其部分家長進行宣講和授課。積極督促落實最高檢“一號檢察建議”,推進教職員工準入查詢制度、強制報告制度等落地落實。此外,已對全縣28個教育機構的1900余名教職員工開展查詢,查詢覆蓋率100%。查詢中,未發現有性侵、猥褻等違法犯罪信息。
法潤少年護航青春
把關愛化作法治的擔當
品牌涵義
“法潤少年護航青春”是仁壽縣法院創立的法治品牌。“法”指法律、法院、法官,“潤”指司法的關心、關愛、關懷。“法潤少年護航青春”意指通過法治教育和司法保護,為青少年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和安全教育環境,促進其健康成長。
仁壽縣法院到新科高中開展“拒絕校園欺凌共建和諧校園”法治講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以法,潤物無聲。為更好地做好青少年普法工作,仁壽縣法院挑選32名優秀法官組成專業普法團隊,定期組織開展相關普法宣傳活動。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既有以未成年人保護、防止校園欺凌、毒品預防等為主題的法治講座、法治輔導,也有在學校巡回開庭,審理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件、組織師生開展模擬法庭,參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法庭等場所,旁聽有廣泛教育意義的案件庭審等。
“我們與仁壽縣寶飛鎮鳳陵九年制學校和仁壽特殊教育學校開展‘院校共建’,對學校困難兒童、留守兒童、特殊兒童進行專項幫扶,以法官‘大手’牽學生‘小手’,引領帶動社會各界力量,助力法治校園建設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仁壽縣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法治品牌創建以來,已累計開展“送法進校園”“法院開放日”等主題活動148場次,發放宣傳資料2萬余份。通過廣泛聯系和動員愛心企業,已累計為仁壽縣寶飛鎮鳳陵九年制學校和仁壽特殊教育學校捐款捐物60余萬元,助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為學校師生營造良好教學環境。
這些年,眉山公安機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先后涌現出丹棱“警民文化院壩”、彭山“平安壽鄉”等一批法治文化品牌,創新探索多元解紛與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打通基層善治“最后一公里”。
深耕“楓橋經驗” 打通基層善治“最后一公里”
警民文化大院
以“院壩”為載體搭起警民“連心橋”
品牌涵義
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院壩”,而在眉山丹棱,“院壩”一詞是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載體。該縣用300萬元的財政資金撬動3600萬元的社會資本投入,目前已建成各類文化院壩100個,實現村(社區)全覆蓋。其中,丹棱縣公安局張場派出所的警民文化大院,更是探索警民文化助力基層治理的一條新路徑。
丹棱縣公安局張場派出所民警在黃金峽群眾聚集納涼處開展“警民文化”法治宣傳活動
“今天參加了警民文化活動,聽了反詐宣傳講解,學了紅茶制作技術,受益匪淺。”9月14日,村民祝玉琳說道。當天,在張場派出所,一場主題為“深化警民文化共筑平安張場”的文化活動正在舉行。
張場派出所的門口,有一個大大的院壩。這里不僅是定期舉行警民活動的場所,還是最受周邊群眾喜歡的文化院壩。在這里,月月都熱鬧。每個月,警民文化院壩里都有不同的活動吸引著周邊的群眾。
每月一升旗。每月第一個工作日,警民文化大院里,會舉行升旗儀式。派出所民輔警和村(社區)黨支部在派出所通報轄區治安情況,開展“民警聽民聲活動”,面對面調解矛盾糾紛,心連心交流溝通。
每月一主題。邀請轄區老兵進警營為黨員群眾講黨課,邀請茶藝師為轄區茶農、茶藝愛好者進行培訓……
每月一電影。每月在派出所院壩放一場“壩壩電影”,讓群眾在放松之余潛移默化接受法治宣傳教育,也在共同觀影中推進警民和諧關系。
不僅如此,警民文化大院還是一個便利的宣傳走廊——從大門處開始,各種反詐、禁毒等知識展板就擺放在醒目的位置,讓群眾走進來第一眼就很容易獲取法治文化相關宣傳要點。
近年來,丹棱縣公安局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張場派出所為試點,把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為暢通警民關系的“連心橋”,通過打造健康向上的文化工作主陣地,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豐富警民文化生活,增進警民“魚水情”,打通基層善治“最后一公里”。自張場派出所“警民文化大院”創設以來,轄區內報警數同比下降33.5%、糾紛數同比下降26.5%、發案數同比下降22.1%。
平安壽鄉
聚焦急難愁盼,守好“壽鄉”平安
品牌涵義
眉山市彭山區是全國的“長壽之鄉、忠孝之邦”。位于彭山中心城區的眉山市公安局彭山區分局鳳鳴派出所有些歷史年頭——始建于1953年6月,是公安部首批命名的一級公安派出所。“老所”如何守好“老城”平安?鳳鳴派出所有一套自己的基層治理好辦法:傾力打造“平安壽鄉”法治文化品牌,以“15分鐘”警務圈向群眾交上滿意答卷。
鳳鳴派出所社區民警開展矛盾糾紛調處
“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好好聊,結合你們各自的合理訴求,看看解決這個停車問題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近日,鳳鳴派出所社區民警聯合網格員、調解員,針對某老舊小區因停車位改造問題發生的矛盾,組織小區的業主群體和業委會進行糾紛調解,促成雙方達成協議,使這一涉及多人的矛盾得以妥善化解。
鳳鳴派出所地處長壽之鄉彭山中心老城區,老年人口達2.1萬。老城老街老人的“老”問題,化解起來不容易。以“平安壽鄉”品牌為引領,鳳鳴派出所獨創了一套“十百千”工作法和15分鐘警務圈。
“十百千”工作法,即按派出所、中心警務站、社區警務室三個層次,每個主體收集解決群眾10件至20件具體問題和矛盾困難,以“一而十、十而百”的積累,匯集群眾千萬事,與街道、社區、網格、院落形成了“掃碼聯心、民呼我為”的治理機制。
“15分鐘”警務圈,即依托同址辦公優勢,以社區警務室為前沿陣地,匯聚“社會救助”“養老服務”“文娛活動”等元素,以“平安積分制”促進轄區居民廣泛參與平安守護實踐活動,形成了“社區鄰里15分鐘警務圈”。以扎根社區警務15年的社區民警夏定斌、唐應平為標桿,打造“流動調解車”“老唐尋人崗”兩個特色品牌,將調解工作延伸到了流動巡邏車,更好促進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