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薪”聯合工作室揭牌儀式
人民調解員現場調解
今年1月至8月,訴前調解案件4348件,占全院民事新收案件總數的39.1%,新收民事一審案件數相比去年同期減少23.48%,一線民事法官人均減少收案81件,未結案件減少57件——這是來自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的一組數據。
近年來,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堅持訴前聯動防訟、訴中聯調化訟、訴后聯合息訴的工作原則,發揮了人民法院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推動、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創建“安+”系列調解聯合工作室品牌,引導更多社會專業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
“我們自覺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創新‘人民調解在前,法院訴訟斷后’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模式,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近日,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林強對記者說。
安途
高效化解道路交通糾紛
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理念延展和具象呈現。在城中區人民法院,道路交通糾紛多元化解“安途”聯合工作室正通過“法院+交警”高效模式,發揮著重要作用。
“今天這事必須有個說法!”今年7月,一起交通事故的當事人小洋氣沖沖地來到城中區人民法院,打算起訴小剛及其投保的保險公司。
2023年10月,小剛將車停靠在道路右側開門時,與后方小洋駕駛的兩輪電動自行車發生碰撞,致使小洋受傷,兩車受損。事后,公安交管部門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判定小剛負全部責任,小洋無責任。
小洋前往醫院住院治療,共計住院24天。其間,小洋與小剛就賠償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征得雙方當事人的同意后,城中區人民法院將案件委派至“安途”聯合工作室的調解員姜宏偉。
隨即,姜宏偉組織雙方當事人及保險公司進行調解。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對交通事故發生的事實及責任劃分沒有異議,但對賠償金額始終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根據小洋的訴訟請求、受傷程度及實際治療費用,姜宏偉與保險公司代理人對賠償金額進行計算,在保險限額內對小洋的損失進行了合理賠付。
經三次調解,小洋與保險公司達成了一致意見,形成了賠付協議。至此,該起交通事故引發的賠償糾紛得以解決。
城中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金雯告訴記者:“今年4月26日,城中區人民法院與西寧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二大隊簽訂《關于建立協作配合工作機制的意見(試行)》,依托科學合理的糾紛分流化解機制,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實現責任認定、非訴調解、司法確認、訴前鑒定、訴前調解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快速解決。截至7月31日,‘安途’聯合工作室已成功化解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案件125件。”
安薪
讓群眾不再憂“酬”
“幸虧做了調解!我們不但沒有花一分錢打官司,工資還有了著落,辛苦你們了!”近日,25名務工者在調解會現場紛紛向法院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今年4月,25名務工者向西寧市城中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稱簽訂了勞動合同,卻未能拿到勞動工資。
隨即,城中區人民法院同城中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聯合調解了這起因拖欠勞動者工資引發的勞動爭議案。
25名務工者均與青海某娛樂服務有限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為該公司提供勞動。后因該公司原因,未按期足額向務工者發放工資。25名務工者多次索要未果,遂向城中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了解案情后,城中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工作人員立即與城中區人民法院聯調專班成員取得聯系。雙方共同參與調解,進一步核實欠付勞動者工資具體情況、青海某娛樂服務有限公司履行能力。聯調專班成員在充分了解情況后,耐心調解,積極籌劃調解方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釋法明理。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了分三期支付的仲裁調解協議,矛盾糾紛得以化解。
“聯動調解不僅有效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助推了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落細落實。”金雯說。
記者了解到,城中區人民法院與城中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簽訂了《關于建立協作配合工作機制的意見》,通過建立行政、仲裁、司法聯動,實現矛盾糾紛信息共享,暢通維權渠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保障城中區勞動領域平安建設。
那么成效如何?又是怎么發揮作用的?城中區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劉亞麗給出了答案:為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凝聚合力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城中區人民法院與城中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經多次協商,成立了勞動領域糾紛多元化解‘安薪’聯合工作室,這是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機制的一次重要突破。截至今年7月31日,“安薪”聯合工作室已成功化解涉勞務領域糾紛381起。
安居
助力實現轄區“無訟村”目標
城中區人民法院以創建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為契機,打造“安居總寨”工作品牌,構建“三位一體”的三級解紛模式,與總寨鎮轄區3個社區和23個行政村建立法治共建機制,與村(社區)網格員建立法官聯系機制,通過分層過濾、遞進聯調模式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為各村(社區)提供全方位的法治服務,逐步實現轄區“無訟村”目標。
前不久,城中區人民法院總寨人民法庭庭長魏亞冬得知總寨鎮張家莊村眾多村民與某合作社發生了土地租賃合同糾紛,便帶著法官助理前往張家莊村提前介入了解矛盾糾紛根源,并與西寧市城中區司法局總寨司法所、張家莊村村委會、某合作社相關工作人員以及部分村民代表召開了土地租賃租金問題協調會。
事情還要從2013年4月說起,張家莊村村委會與某合作社、張家莊村百戶村民簽訂了土地租賃合同,合同期限為2013年4月30日至2024年4月30日,合同約定每畝地租金800元,每三年漲一次租金,每年10月份交納次年的租金。2013年至2022年的租金,某合作社已全部支付給村民。但是2023年至今的租金,某合作社未支付,遂引發糾紛。
“這兩年,合作社資金周轉困難,我們現在每畝地僅能支付500元租金。”在協調會上,某合作社負責人表示。
“我們不同意這一解決方式,租金不能降。”村民代表表示。
聽取雙方爭議焦點后,總寨人民法庭、總寨司法所、張家莊村村委會組織人員開始調解,做雙方的思想工作。最終,某合作社負責人承諾以每畝600元支付租金,但要給其15天籌集資金的時間。
隨即,魏亞冬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向村民代表釋法明理、分析利弊,并對村民提出的問題作了耐心細致的解答,村民表示回家考慮、后期答復。目前,總寨人民法庭正對該糾紛持續跟進處理。
“安+”系列品牌,賦能基層治理共建新格局。城中區人民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主動延伸審判職能,積極構建以源頭預防為先、非訴機制挺前、法院審判在后為核心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在多元解紛、法治宣傳等方面采取多項措施,為廣大群眾提供最直接的司法服務,描繪了基層治理新“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