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點,浙江省永嘉縣人民法院橋頭人民法庭庭長金建武熟練地登錄“共享法庭法官在線指導辦公室”,準備向遠在南非的當事人發起連線。
“金庭,你咋這個點還在工作呢,還不休息啊?”常住在庭里的助理小吳從門后探出一個頭來。
“那個在非洲的當事人,我得和他倒倒時差才好通話,你快休息吧。”說完,他就發起視頻連線,長達數十秒的等待讓他有些不安,連線的鈴聲和閃爍的路燈好像在一同釋放爽約的信號。
終于,當事人小陳接通了視頻,看了看金建武身上的制服和背后的“橋頭人民法庭共享法庭”幾個大字,他開口道:“法官,我核對清楚了,確實有一筆錢打到我賬上,只是那個賬戶很久沒用,所以一開始不知道。我明天就把錢退回去!”聽到這里,金建武懸著的心如釋重負。
這本是一起簡單的不當得利糾紛,原告非本地人,只因一次支付寶錯誤轉賬,將本該轉給工人的工資款項誤轉至被告賬號,聯系還款無果,才訴至永嘉法院。但案件立案之初,金建武多次嘗試都無法與被告取得聯系,電話是空號,往其戶籍地址跑了好幾趟,找不到人,鄰居們也不知道具體去向。
“法官,這筆項目結款好不容易拿到,我手底下的兄弟等這筆錢已經幾個月了。”
當事人無法聯系,原告又急需資金結清工人工資款項,若是要走公告流程,庭審勢必要延后數月,即使判決可能還會面臨執行難的問題。“這個案子,判決也許不花什么力氣,但審理時間拖一天,當事人的壓力就大一分。”金建武想到了鎮街共享法庭,利用嵌入其中的“查人找物”功能也許會有奇效。
不負所望,庭務主任幾經尋找,終于聯系上被告已搬遷的親人。原來,被告幾年前就外出南非經商,回來較少,因此手機號碼也已注銷。
于是,金建武撥通了被告母親的電話。
“我兒子說他沒有收到過這筆錢,他說現在騙子多,叫我不要和你們聯系了,嘟嘟嘟……”對方掛斷了電話。
通過協查中心,金建武查到被告的支付寶賬戶確實收到了一筆原告的轉賬。于是,他和助理帶上材料,來到了被告母親家中,說明這筆款項對原告及數名工人的重要性,請她務必要和被告核實轉賬情況。
同時,為了消除被告疑慮,他也在事后多次和被告母親溝通,協商被告的空余時間,相約在晚上10點通過共享法庭平臺在線連接的方式,進行最后的調解。于是便有了開頭的一幕。
第二天晚上,金建武就收到了“報喜”電話:“法官,我已經申請撤訴了!本來以為官司要打好幾個月,因為自己的失誤我都沒臉回去見兄弟們,現在工資收回來了,太謝謝了!”
原告的聲聲感謝讓他回想起這個案件的峰回路轉,從最初多次走訪但“查無此人”,到運用共享法庭的“查人找物”,再到受被告質疑后的“三顧茅廬”,最后到通過在線平臺將糾紛“云端化解”。這種“擔心—驚喜—無奈—感慨”的波折像極了過山車,好在一切都因堅持有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