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良慶區八尺江新蘭村段飲用水源保護區,只見江面上碧波蕩漾,兩岸樹木蒼翠,一幅“河暢、水清、岸綠”的美景呈現眼前。
而在過去,這片水域因生活和養殖污水偷排直排、違法畜禽養殖、河道垃圾污染等原因,水質惡化嚴重,居民飲水、灌溉都成問題。
轉變,源于衛星遙感技術在檢察辦案中的應用。
在辦理八尺江(庫)流域綜合治理行政公益訴訟系列案中,良慶區人民檢察院抓住“南寧一號”衛星順利升空的契機,與本地區衛星遙感技術公司合作,構建了衛星遙感技術應用于公益訴訟檢察監督的模型和平臺。
依托模型和平臺的海量數據和分析能力,良慶區檢察院構建天上衛星、空中無人機、地上數據互聯互通的“天空地一體化”高科技輔助辦案模式,為檢察官辦案添上“智慧+”的翅膀,同時一體化推進八尺江(庫)全流域綜合治理,筑起八尺江(庫)流域生態環境“智慧保護”屏障。
這是廣西檢察機關踐行“數字賦能監督,監督服務治理”理念的一個生動縮影。
依托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分析平臺,創新“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智慧監督體系,及時督促行政機關對“撂荒”浪費耕地資源問題進行監管治理;依托檢察監督模型整合數據信息,深層次監督虛假租賃、無益拍賣等違法問題,規范網拍房司法拍賣……近年來,廣西檢察機關以業務為前提,以數據為基礎,以智能化為支撐,以應用為目的,推動辦案方式由被動向主動、由個案向類案、由辦理向治理轉變,助推新時代法律監督提質增效,以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良慶區檢察院數字檢察辦案團隊利用各種數字技術進行現場調查和線索分析
全面打破數據孤島 構建模型互聯互通
2017年12月,南寧市青秀區有關行政機關對章某作出責令退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違法建筑物并處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該處罰決定送達后,章某僅履行了繳納罰款的義務,沒有在法定期限內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經催告,章某仍未履行退還土地和限期拆除違法建筑物的義務,青秀區有關行政機關遂于2018年9月向青秀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10月,青秀區法院裁定準予強制執行,由青秀區有關行政機關組織實施。至2022年,青秀區有關行政機關仍未組織實施對涉案違法建筑物的拆除。
2022年8月,青秀區人民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上述問題。經分析研判,在土地執法查處領域非訴執行案件基數大、實施“裁執分離”模式的情況下,有關行政機關在收到法院裁定后,未及時組織強制執行的情況并非個例。
“上述問題如若采取傳統辦案方式,只能通過人工查閱臺賬進行監督,費時費力,準確率還無法保障。”青秀區檢察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鄧剛介紹,該院探索構建土地執法查處領域行政非訴執行監督模型,通過調取法院的行政非訴執行案件數據、有關行政機關的執行數據,以申請強制執行主體、裁定結果、裁定日期、執行情況等為關鍵詞,篩選出在青秀區法院裁定準予強制執行裁定之日起,超過3個月仍未依法執行的案件,結合實地走訪調查,發現轄區未及時執行的非法占地案件共計26件。
青秀區檢察院檢察官討論土地執法查處領域行政非訴執行監督模型構建
據此,青秀區檢察院向青秀區有關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其及時組織強制執行。青秀區有關行政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后高度重視,安排人員對案件進行分析梳理和現場復核,擬定行政強制拆除計劃表,推進對違法建筑物的強制拆除工作,目前已清理違法占地面積1.1萬余平方米。
數字檢察是打開法律監督新天地的“金鑰匙”,是打破數據孤島,實現與其他政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南寧市檢察機關積極推進與行政機關、政法機關數據共享,從法律監督、社會治理等方面為新時代法律監督賦能。其中,橫州市人民檢察院試點建設刑事案件卷宗跨部門智能流轉,實現與行政機關、政法各部門的數據高效融通;良慶區檢察院構建“民事訴訟涉公民代理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精準鎖定線索,實現對違規公民代理從個案監督向類案監督的轉變;邕寧區人民檢察院建立數據分析研判中心,整合12345熱線、政法云平臺、廣西行政執法監督平臺、裁判文書網等數據資源,便捷獲取監督線索。
推進智慧監管改革 科技賦能強化監督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刑事犯罪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判處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占比從1999年不到55%,到最近幾年穩定保持在85%以上。
“對這些涉案人員如果采取逮捕等關押措施,不利于涉案人員有效回歸社會,但對他們采取取保候審等非羈押措施,則可能面臨因基層警力不足、跟蹤管理難、監管手段少、監管力度弱等問題,出現相當數量的犯罪嫌疑人在社會上難以有效監管甚至失去監管的情況。”賀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曾昭勇對記者說。
為實現對非羈押人員的有效監管,賀州市檢察院研發了非羈押措施適用智能監管平臺。該平臺以公檢法辦案機關對犯罪嫌疑人作出適用非羈押措施的決定后,根據監管對象社會危險性的程度不同,靈活采取一種或者多種組合方式開展智能監管工作,通過電子手環、電子打卡、隨機抽查等監管措施進行歸集定位,實現不需要“關起來”,司法機關也可以“管起來”的工作效果。
檢察官通過平臺PC端+APP端同時開展工作,同步獲取、處理被監管人員軌跡信息,便于形成工作合力,強化檢察監督,實現對被監管人員全天候“云”監管
某學院學生小程涉嫌犯詐騙罪,賀州市八步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考慮到其還是個學生,且主觀惡性不大、認罪認罰態度好,羈押不利于他自尊自信地完成學業,遂為他辦理取保候審并佩戴電子腕表。
“電子腕表的使用,能夠實現及時有效全面監管。”八步區檢察院代理檢察長董慧軼介紹,智能監管平臺能夠實現對被監管人員全天候“云”監管、軌跡信息查詢、軌跡數據收集等,執行機關、辦案機關、監督機關三方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平臺同步獲取、處理被監管人員軌跡信息,便于形成工作合力,強化檢察監督。
從掌上檢察院,到非羈押措施適用智能監管平臺……近年來,賀州市檢察機關大力推進智慧監管改革,在辦案中注重強化理念引領和大數據賦能,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聯動打擊電詐犯罪 保障社會安全穩定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及關聯犯罪猖獗,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社會穩定和國家形象。實務中,由于案件信息不通聯,往往同一人涉及的多起案件或者上下游案件未能進行關聯分析,導致存在遺漏罪犯或者遺漏犯罪事實等漏洞。
八步區檢察院在辦理葉某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時發現,丘某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和葉某某案同期辦理,但因未關聯移送導致丘某某案遺漏了收購葉某某銀行卡的犯罪事實;同時丘某某、羅某某等人將銀行卡提供給魏某某,形成販卡鏈條,卡頭魏某某因本人銀行卡未涉案而未被反詐平臺推出線索,其涉及的案件中單一案件無法認定其犯罪事實或無法鎖定其真實身份。
2023年3月,八步區檢察院通過將上述案件關聯分析,發現魏某某在不同的案件以收卡人、介紹人、供卡人、犯罪嫌疑人等不同身份出現,關聯后能夠鎖定卡頭魏某某身份并全面追訴其涉及的犯罪事實。
“上述問題如若采取傳統辦案方式,只能進行個案分析、碎片化打擊,對于明顯呈現出產業化、細分化、專業化、隱蔽化等特點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鏈條,往往只能‘究其一點、不及其余’,難以進行全鏈條打擊。”賀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周玲介紹,賀州市檢察院聯合八步區檢察院探索建立電信網絡詐騙類案法律監督模型,依托自主研發的公檢法協作平臺,獲取全市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和關聯案件數據1萬多份,通過語義分析智能提取技術對1.5萬份筆錄等文本內容進行自動分析,提取六大數據要素,轉化為結構化數據;通過5.9億余次比對進行跨區域案件信息關聯分析,對嫌疑對象進行虛擬身份串并,刻畫出嫌疑對象的身份情況、犯罪情節和上下游關系鏈條等。
數據還可通過公檢法協作平臺端對端共享,新增案件或人員時,模型會自動進行智能比對分析,篩查是否有新線索。在個案中發現的可疑信息也可通過模型進行深度檢索、關聯分析。通過模型,可以對隱藏在海量數據中的錯綜復雜、縱橫交織的人員鏈條、行為鏈條等進行追蹤,對鏈條上的犯罪事實進行印證確認、遺漏罪犯進行追訴、卡頭卡販進行有力打擊。
據了解,該模型目前已在賀州市推廣,公檢法聯合出臺《賀州市辦理“兩卡”違法犯罪案件工作指引(試行)》,就“兩卡”犯罪的辦理和卡頭卡販深挖等作出明確規定,進一步鞏固打擊成果,形成打擊合力。
目前,廣西檢察機關已建設涵蓋社會安定、綠色發展、鄉村振興、國財保護等各方面數據模型254個,通過模型應用成案2000多件,移送行政機關等相關部門案件線索500多條,挽回經濟損失5億多元……
(廣西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