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余華英拐賣兒童案在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重審一審開庭。公訴機關指控余某英在其非法斂財的罪惡之旅中,將10余名兒童從父母家人身邊拐走,對這些家庭造成重大創傷并改寫命運。
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事關家庭和睦幸福,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大局。近年來,《失孤》《暴裂無聲》《浴火之路》《找到你》等“打拐”題材影視劇,以沉痛揪心的尋子事件再現受害家庭艱難而絕望的斗爭,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民警強化車站人流密集區域巡邏防控。
今年3月以來,全國公安機關深入推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專項行動,快偵快破現案,全力攻堅積案,斬斷一批犯罪鏈條,找回一批被拐人員,拐賣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巨大利益驅動、封建思想作祟、市場存在需求、家庭看護不力、法律意識淡薄等原因,滋生此類犯罪的土壤尚未徹底鏟除,個別地區拐賣犯罪依然突出。貴州鐵路公安結合日常工作實際梳理“反拐攻略”,為廣大居民群眾保障孩子安全支招。
民警走進集市開展安全知識宣傳。
“我們對多個拐騙案件分析,犯罪嫌疑人通常會使用玩具或食物哄騙孩子,如小汽車、玩具槍、毛絨玩偶等,對學齡前的兒童很有吸引力。”貴陽鐵路公安處刑警支隊民警吳秘秘介紹,家長熟記以下五條注意事項,可有效提升防備能力:一是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視線范圍,不要交給陌生人看管或帶走,不要讓其獨自外出玩耍,有條件的可在家門內外安裝監控設備;對不足1歲的嬰兒,盡量使用專用背帶背在胸前,日常外出時留意四周是否有可疑人或車跟隨。二是對需要聘請保姆的家庭,請前往正規保姆介紹機構,保留好保姆的身份證復印件和清晰的生活近照。三是注意孩子身上一些明顯的體表特征,如胎記、黑痣、傷疤等,并給孩子佩戴有家庭相關信息的物品,在其口袋、書包中放一些寫有聯系方式的卡片。四是遇到長途旅行或外出探親訪友,夫妻間對管好孩子做好分工,尤其在火車站、飛機場、景區、商場、公園等人員密集、流動性大的公共場所。五是教育孩子拒絕接受陌生人的食品或玩具,教會其背誦家庭成員名字及電話號碼、所住城市和小區名稱,教會其辨認警察、軍人、保安等穿制服人員,并培養遇事撥打110電話求助的意識。
民警走進學校為孩子們講解法律安全知識。
“我們的乘警曾經在列車上發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夫妻舉止異常、態度漠然,對身邊哭鬧的嬰兒不管不顧,而有的嬰兒在長途旅程中一直處于昏睡狀態,其‘母親’也不具備相應的產后特征,民警對這些露出馬腳的可疑情況調查,最終查明部分為涉嫌拐賣兒童的不法分子。”貴陽鐵路公安處乘警支隊刑警大隊長李洪進介紹,拐賣婦女兒童是由多個環節構成的復雜犯罪,犯罪主體大多是家族式團伙并流竄作案,成員之間對拐騙后迅速中轉、運輸、出售各個環節分工明確,具有預防難、發現難、取證難、解救難等特點,給公安機關偵查取證及司法審理帶來一定難度。
民警開展“送法制送安全進校園”活動。
“婦女兒童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給予更多關注和關愛。讓失蹤被拐兒童家庭實現團圓,是公安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我們也呼吁每一名群眾都參與到反拐行列中,以‘零容忍’的態度在全社會形成強大震懾。”李洪進結合一線民警長期積累的工作經驗,對社會群眾在生活中如何識別拐賣犯罪的七類情況進行梳理,便于大家及時向公安機關提供可疑線索,為保護兒童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一是懷抱中的兒童長時間昏睡不醒;二是對兒童受傷、生病等情況漠不關心;三是一名大人帶多名乞討兒童;四是乞討人員衣服整潔,而兒童衣著邋遢;五是對懷抱兒童哭鬧不管不問,長時間不喂食;六是男性獨自懷抱兒童,無女性人員同行;七是發現有人通過非正常渠道“領養”兒童。
民警積極兼任沿線小學法治安全副校長。
據悉,隨著公安機關對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活動的嚴打和相關部門對婦女兒童保護力度的持續加大,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也在不斷變化。如通過網絡發布“招工”廣告或“交友”信息取得被害人信任,實則制造機會對未成年人或女性實施拐賣犯罪,更有甚者實施猥褻、強奸、虐待和強迫從事乞討、賣淫等非法活動。
執勤民警幫助走失兒童找到家人。
貴陽北車站派出所值勤大隊長黃錫剛近期在接到群眾求助報警后,及時組織警力幫助多名家長找回離家出走的孩子。民警在接警過程中發現,有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期后,心理調試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學業壓力、家庭環境、學校氛圍的影響以及外界社會干擾,同時因為社會經驗不足、自我安全防護意識差,容易因家庭小事、與父母矛盾、與同學糾紛等負氣出走,缺乏對保護自身生命安全和可能存在風險隱患的認知。
乘警向小旅客宣傳旅途安全知識。
民警提示家長朋友,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與孩子、學校的互動,全方位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況、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給予應有的支持和糾正,在考試前后和青春叛逆期等時間節點,注意采取相對平和輕松的教育方式,幫助緩解孩子壓力、答疑解惑。對一些“弱信號”和“小苗頭”,要及時發現掌握、主動介入,必要時向教育、醫護、公安等部門尋求幫助,避免造成被動,共同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