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謝咱們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了,要不是你們跑前跑后地為我家調解,我們不可能這么快拿到補償款。你們真是咱老百姓的‘主心骨’啊!”日前,一起因某項目部未征得村民同意占用其閑置土地堆放沙石料引發的糾紛圓滿化解后,涉事村民發自肺腑地向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古城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表達謝意。
近年來,阜城縣以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為目標,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法治建設的保障作用,由縣委政法委牽頭抓總,組織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中,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政法委主抓、各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格局,有效提升了矛盾糾紛化解效率和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推動資源整合 凝聚基層治理合力
如何更好地發揮基層政法隊伍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中的作用?怎樣在公安派出所和鄉鎮司法所警力、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實現工作效率最大化?阜城縣探索實行了“兩所”聯動共建機制。
該縣整合公安派出所、鄉鎮司法所及鄉鎮相關部門力量資源,構建起功能互補、協調聯動、合力攻堅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機制。公安派出所在日常工作、接處警過程中發現不屬于治安調解范圍的涉及土地、環保、林業、勞動、民政以及鄰里、婚姻等矛盾糾紛,及時交由鄉鎮司法所第一時間研判。而后鄉鎮司法所、公安派出所通過聯席會議和聯動專員機制,組織矛盾糾紛涉及的鄉鎮部門、村(社區)立即進行調解。“兩所”聯動共建機制的推行,加強了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
在公安派出所、鄉鎮司法所“兩所共建”的基礎上,該縣還積極推動“多所聯動”。針對不同類型的矛盾糾紛,逐步納入土地所、財政所等鄉鎮專業力量,構建起“2+N”矛盾糾紛化解新模式,在凝聚起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強大合力的同時,通過力量融合、資源共享,提高了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實效。
圍繞交通事故、消費者權益、土地、保險、勞動爭議糾紛等重點領域,阜城縣組建專門調解委員會,明確人民調解“六個必介入”,實現小調解、辦大事。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警司對接、訴調對接、訪調對接、律師介入等多項聯調聯動機制,成立交通事故、環境保護、醫療、消費者權益、物業、土地、保險和勞動爭議糾紛調解委員會,開展針對性、專業性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目前,全縣共有各級、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629個,個人調解室10個,專兼職調解員1950人,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全覆蓋的三級人民調解網格。
此外,阜城縣還對治安情況復雜或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大村,每村選配1名駐村輔警;其他實際居住人口300人左右的小村,每相鄰的2至3個村選配1名駐村輔警,著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派出所”。駐村輔警全面進駐以來,全縣刑事案件發案同比下降23.7%,可防性盜竊案件發案同比下降16.3%。
激勵群眾參與 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以前我們村里的大小事情,幾乎都是由村干部、黨員代表簡單地舉手表決,很多事情不夠透明,導致很多事情實施起來很難得到群眾的認可和理解,更別說得到群眾的支持了。現如今無論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在民主議事會上集體決定,每次召開民主議事會,不僅村委會會議室座無虛席,窗外和門外都站滿了前來參會的村民。凡是在民主議事會上定的事,實施起來暢通無阻,村‘兩委’的威信也在群眾心中大大提升。”說起民主議事會制度實行以來出現的可喜變化,霞口鎮劉老人村黨支部書記劉連山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如今,發源于劉老人村的民主議事會制度,已在阜城全縣推廣。
民主議事會制度激發了基層治理“源動力”,群眾有問題、有訴求,可以直接向村“兩委”公開講事、公開議事,不僅暢通了民意、減少了矛盾糾紛,還激活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末梢”。
“自從村里有了積分超市,我們可以通過參加村內的各種志愿活動獲得相應的積分,然后用積攢的積分兌換相應的物品。對我們而言,這是一種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鼓勵,我們一定會積極參與村里的各項志愿活動,為村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村民劉大媽兌換到一桶食用油后高興地說。
“小積分”帶來“大變化”,積分超市讓鄉村治理由“獨唱”變“合唱”,真正成為引領群眾、凝聚群眾、帶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載體。為此,阜城縣詳細制定了集中學習、志愿服務、敬老愛親、鄰里互助等多方面的積分累計項目,在村內開設“積分超市”,將糧油副食、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明碼標分”。村民通過參與各項村內活動積攢積分,通過“兌”積分“換”商品,極大提高了他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此外,該縣還立足鎮情村情,延伸工作觸角,建立村人才資源臺賬,推選出德高望重、素質好、威信高的老干部、老黨員、老退役軍人、老教師、老模范加入“五老理事會”,收集村情民意,幫助調解矛盾糾紛。今年以來,“五老理事會”已收集村情民意63條,幫助調解矛盾糾紛36件。
強化法治宣傳 筑牢基層治理根基
在不斷探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的同時,阜城縣充分發揮司法審判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警示、教育、引領作用,用好用足巡回審判這張“王牌”。該縣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創新推出“村部法庭、地頭法庭、午間法庭、假日法庭”等巡回審判模式,針對群眾特別關注的涉土地、民間借貸、婚姻家庭、繼承類糾紛,選擇有代表性案件將庭審開到村部、田間,邀請村委會成員、村民旁聽庭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釋法明理,讓群眾零距離學習法律知識,感受到法治就在身邊。截至目前,已先后開展巡回審判61次,在極大減少群眾訴訟成本的同時,還實現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會效果。
為實現法治宣傳效果的最大化,阜城縣注重運用網絡新媒體和文化藝術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普法,在縣融媒體中心開設普法專欄,各單位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開設普法專欄90余個,發布普法信息6000余條。
阜城縣檢察院“梨蕊”未檢工作室以加強校園安全管理為抓手,在法治宣教上發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位一體”的綜合性保護體系,持續織密未成年人保護網。今年以來,共開展預防性侵害、預防校園暴力、民法典進校園等法治主題巡講活動14場,受眾3600余人。
今年六一兒童節期間,阜城縣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等部門分別開展了“以法為盾護‘未’成長”為主題的預防校園欺凌法治宣傳活動,讓法治的種子在同學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