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坐落在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山南麓的龍灣山。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在龍灣山駐扎期間,正處于人民司法制度日漸成熟、法院影響力不斷擴大的時期,因此在老百姓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當地百姓親切地稱它為“法院山”。
這里審理過影響深遠的“黃克功槍殺劉茜案”,誕生了著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建立起一整套系統而全新的人民司法制度,為新中國法治建設奠定了基石。
如今,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已成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全國法院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全國監獄警察紅色教育基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法治周末》記者來到“法院山”。站在山下抬眼望去,“法院山”莊重、靜穆。拾階而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肖揚題寫的“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11個大字躍入眼簾,兩邊黑底白字魏碑鐫刻的對聯:“崢嶸歲月鑄就共和國司法基礎輝煌歷史孕育新時代審判作風”,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人民司法優良傳統。
十三年八次搬遷
1937年1月,黨中央進駐延安,這一年的7月,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成立。
成立之初,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內設審判法庭、書記室和看守所等機構,全院編制共6人。后來規模逐漸擴大,發展到100多人,機構也逐步細化完善,設立了檢察處、刑事法庭、民事法庭、書記室、總務科、生產科、秘書室、看守所等八個部門;看守所下設警衛隊。其職能是領導及負責邊區的審判、檢察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謝覺哉、董必武、雷經天、李木庵、王子宜、馬錫五等先后任院長或主持工作。
當時的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管轄延屬、關中、綏德、慶環、隴東、三邊6個專區1個市(延安)30個縣的司法工作,屬邊區政府領導,受邊區參議會監督。1949年3月,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改稱陜甘寧邊區人民法院,領導陜甘寧、晉南、晉西北行政區司法行政與審判工作。1950年1月隨邊區政府建制的撤銷而撤銷。
由于戰亂等原因,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在邊區13年間,院址曾搬遷8次,駐地7處。
坐落于“法院山”的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是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1941年年底至1943年1月間的辦公地點,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舊址。該舊址分為辦公區、警備區和監所三部分,現保存窯洞66孔,當時的審訊、審判與關押等工作都在此展開。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寶貴經驗
現在的陜甘寧邊區審判史陳列館是由曾經的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禮堂改造而成。展覽內容共分為“西北根據地的形成及司法制度的雛形”“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成立及司法制度的建立”“陜甘寧邊區重要法律法規及其實施”“高等法院審理的重大典型案例”“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的地位及巨大貢獻”“高等法院舊址的恢復及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等六大部分。
走進陳列館,展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個旋轉的天平,象征著公平正義在時間的長河里經久不息。后面是一幅大型浮雕,內容主要表現了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堅持群眾路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推心置腹調解糾紛,受到群眾擁戴。
記者了解到,目前陳列館中保存了邊區制定的法律文獻60余種1000多件,保存著包括馬錫五親自審理過的案件在內的大量邊區法院案卷,保存著毛澤東主席就“黃克功殺人案”給審判長雷經天的親筆信,以及董必武、謝覺哉、雷經天、馬錫五等擔任邊區高等法院院長期間留下的大量文書和遺物。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法系與法治文明研究院院長、陜甘寧邊區法制史研究專家汪世榮向記者介紹,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一直是陜甘寧邊區政府的一個組成部分,接受邊區政府的領導和邊區參議會的監督,獨立行使司法職權。先后推行了三級三審制度、上訴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獄政制度,并獨創了“馬錫五審判方式”,受到了邊區廣大群眾的充分肯定,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了理論準備和寶貴經驗。
汪世榮介紹,“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最大特點,是解決了在當時沒有律師制度的情況下,較好地實現對當事人權利的一個最大保護以及司法的公平公正。同時,充分發揮了法官調取證據、調查事實的作用,把習慣和風俗同法律有機結合,拉近了人民司法和當事人、群眾的距離,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今天我們民法典也明確地作了規定,有法律的按照法律來處理,沒有法律我們要適用習慣。對習慣的重視,是我們法治的一個巨大進步,習慣生成于人民的日常的生活,尊重習慣,就是尊重我們群眾的生活?!蓖羰罉s說。
汪世榮介紹,在審判過程當中發揮調解作用,是“馬錫五審判方式”另一個重要特點。同時,“馬錫五審判方式”也體現了便民、為民、利民的原則。
賡續紅色文化
全面提升審判質效
“延安作為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所在地,學習傳承好邊區人民司法優良傳統,是延安法院全體法官干警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毖影彩兄屑壢嗣穹ㄔ狐h組成員、政治部主任袁俊博說。
圖為陜甘寧邊區審判史陳列館一角。
記者了解到,延安中院專門成立了舊址管理和審判業務培訓處,主要負責全市法官干警的教育培訓工作和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的日常管理工作。
“延安中院自覺擔負起守護全國法治工作者精神家園的歷史責任。依托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挖掘人民司法優良傳統內涵,總結提出構建并踐行紅色基因、黃土情懷、藍天圣地、綠色發展、橙色創新的‘五色’法院文化體系,積極以‘一書(陜甘寧邊區法院史)、兩館(陜甘寧邊區審判史陳列館、延安中院院史館)、一劇(《法院山》)、一歌(延安法院院歌)’為載體,全面推動延安法院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毖影仓性狐h組書記、院長劉群說。
2022年以來,延安中院緊緊圍繞“用延安精神建設好延安法院,做新時代‘馬錫五審判方式’傳承人”的總體治院理念,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紅色印記的審判執行“延安實踐”。全市法院深入開展新時代“馬錫五審判方式”大學習、大討論、大實踐,堅決對“和稀泥”做法說“不”,打造了一批在便利群眾訴訟、參與基層治理、服務鄉村振興中富有成效的人民法庭。不斷深化集約送達中心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幫助群眾把“辦不成事”變成“辦得成事”。
“在未來工作中,我們將以‘人人爭做馬錫五,人人都是馬錫五’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和人民司法優良傳統,認真踐行‘馬錫五審判方式’,以‘五色’法院文化為引領,加強機關黨建工作、文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建設,鑄魂筑基,全面提升法院審判質效?!眲⑷罕硎?。